软文发布
  • 统计: 已收录 709 个网站
  • 134 个网站待审核
  • 已发布 907 篇文章

在流量成本持续攀升的2025年,品牌营销不再是KOL与KOC的二选一,而是如何科学配比的艺术。

“我们发现1k-1w粉丝区间达人的CPE(每次互动成本)最低,获得互动的性价比最高。”一位行业专家在数据分析报告中指出。随着社交媒体营销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品牌对推广策略的选择越来越慎重。

在小红书平台上,品牌投放KOL和KOC的平均占比为 1:9。这个数字背后,反映了当下品牌营销的策略转变。

KOL与KOC推广对比与区别

01 定义与角色,从粉丝规模到身份本质

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通常是特定领域的权威专家或大V,拥有专业背书与行业影响力。他们粉丝规模较大,一般以5万粉丝作为分界线,超过5万粉丝的达人才被称为KOL。

KOL又可分为底部KOL(5w-10w粉)、腰部KOL(10w-30w粉)和头部KOL(>30w粉)。

KOC(Key Opinion Consumer,关键意见消费者)本质上是消费者,只是兼具了分享者的身份。他们粉丝量通常在1k-5w之间,更像是身边值得信赖的朋友

KOC分享的是源自日常生活的真切体验,内容更真实、更贴近生活。

02 五大维度区别,全面解析两种推广方式

从粉丝规模上看,KOL和KOC有显著区别。KOL的粉丝量通常超过5万,甚至达到百万级别;而KOC的粉丝量多在1千到5万之间。

从内容特点来看,KOL的内容经过专业策划,脚本设计、特效制作都很精良,体现品牌调性;KOC则以真实体验为核心,采用生活化表达,如手机拍摄、口语化文案。

从传播方式来看,KOL通过粉丝基数实现“自上而下”辐射,快速扩大声量;KOC则依赖社交关系链裂变,形成“点状渗透”的精准触达模式。

从成本角度分析,KOL的单条合作成本从数千元至百万元级不等,而KOC的合作成本仅为数百元至万元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预算有限的品牌更倾向于选择KOC的原因。

从信任度来看,KOC因为更像是真实消费者,其分享更容易赢得信任。某高校基于眼动仪的研究论文发现,用户更关心内容而非博主信息,达人是KOL还是KOC,用户并不关心。

03 平台流量分配,小达人获得大扶持

小红书平台流量主要来自两大块:发现页(推荐信息流)占比约60%,搜索入口占比约40%。数据显示,小红书发现页前3屏KOC笔记占比达到60%。

在搜索入口也会出现类似现象。以“敏感肌面霜”为例,在小红书搜索关键词,“综合”项下前50篇笔记,近六成为底部达人。这意味着平台确实给予了小量级达人更多的流量扶持。

小红书平台的设计逻辑是以内容为主,而非社交的关系链。这不同于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粉丝对内容扩散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也是KOC能够获得较好曝光的原因之一。

04 品牌投放效果,KOC性价比更胜一筹

以小红书平台上洗发水类目下的植观品牌为例,分析其近一年的投放情况能够说明问题。

植观洗发水有108篇爆文是KOC发布的,有96篇是KOL发布的,这意味着KOC和KOL都有产生爆文的能力。爆文的主要原因不是达人粉丝量,而是笔记内容质量。

从达人互动数据来看,各粉丝区间达人的平均互动为:1k-1w粉:536互动,1w-5w粉:1003互动,5w-10w粉:1380互动,10w-30w粉:3188;30w+粉:1924互动。

值得注意的是,1k-10w粉达人表现都较好,高于平均水平。从CPE(每次互动成本)表现来看,1k-1w区间达人的CPE最低,获得互动的性价比最高。

05 选择策略,品牌阶段与目标的考量

品牌发展阶段是选择KOL或KOC的首要考虑因素。新品牌或新产品上市初期,适合采用KOL+KOC组合模式,先用KOL制造声量,再用KOC进行口碑扩散。

成熟品牌维护口碑时,可侧重KOC内容沉淀,持续产出真实用户体验。

预算规模直接决定选择策略。预算有限的情况下,重点投放KOC,批量合作降低成本,同时分散投放风险。预算充足时,可以KOL为主,打造品牌标杆形象,配合KOC形成传播矩阵。

产品特性同样影响选择。高决策成本产品(如奢侈品、专业设备)适合垂直领域KOL或KOS(知识意见领袖),提供专业解析与背书。

大众消费产品(如美妆、食品)适合KOC矩阵,通过真实体验引发共鸣。

营销目标不同选择也不同。品牌需要快速曝光时,KOL的传播能力更强。追求转化效果时,KOC的信任度与贴近性能带来更高转化率。

06 组合策略,KOL与KOC的协同效应

聪明的品牌不是选择KOL或者KOC,而是采用组合策略,实现协同效应。KOL起到的是“光环效应”,为品牌背书,提升知名度和信任度。

KOC则负责“口碑扩散”,通过大量真实用户的分享,形成口碑效应。这种组合策略在实践中效果显著。

行业数据显示,目前小红书平台上,品牌投放KOL和KOC的平均占比为1:9。也就是说如果要投放10篇笔记,差不多只有1篇笔记为KOL笔记,其余9篇都是KOC笔记。

组合策略有多种执行方式。有的品牌先通过KOL制造声量,再通过KOC进行口碑扩散;有的品牌先通过KOC测试市场反应,再加大投入找KOL进行放大。

07 未来趋势,从流量思维到信任思维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去中心化趋势,使得KOC的价值愈发凸显。消费者越来越信任真实用户的使用体验,而非过度包装的广告内容。

2020年7月,小红书召开“Will未来品牌大会”,第一次提出要扶持聚焦于品牌与KOC的连接,强调了 “B2K2C”模式——KOC是品牌和消费者的连接器。

未来,品牌营销将更加注重内容真实性而非单纯追求曝光量。KOC凭借其真实、贴近生活的特点,将在营销生态中占据更重要位置。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将影响KOL和KOC的营销方式。AI可以帮助品牌更精准地匹配适合的达人,预测内容效果,甚至辅助内容生成。但真实的人设和体验仍然是无法替代的价值。

08 结语:科学配比才是关键

KOL和KOC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营销策略组成部分。KOL提供权威背书和影响力,KOC提供真实信任和口碑扩散

品牌需要根据自身发展阶段、预算规模、产品特性和营销目标,制定科学的配比策略,而非简单二选一。

在2025年的营销环境中,只有将KOL与K科学结合,才能实现品牌曝光与销售转化的双赢。

软文轩媒体广告平台:覆盖7000+家短视频网红/媒体以及10000+网络媒体、3万+自媒体账号资源,提供“撰写-传播-监测”闭环服务,为各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推广、宣传服务。

热门软文媒体

中华网

国内重要影响力的综合门户媒体

7

4

6

7

中国日报网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4

2

2

7

人民网

国家主流媒体

5

4

4

6

中国网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6

4

6

7

网易

中国五大商业门户网站之一

8

7

9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