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海洋中,国家网信办的“白名单”如同指引航行的灯塔,而人民网始终是其中最亮的那座。
昨天,国家网信办发布了最新版《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名单》,这份被业内称为“白名单”的重要文件。
名单涵盖1451家稿源单位,比2021年版的1358家拓容6.8%。除政务平台外,仅明确列出稿源单位主体(报纸、期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
01 白名单媒体,权威与可信的代名词
“白名单媒体”是什么?这些媒体被政府认定为“合规、可信”的国家级新闻媒体,具备较高的权威性及公信力。
企业通常在单位考核、媒体背书、信息披露时以白名单媒体作为首发来源。这些媒体代表着中国新闻传播领域的最高标准和要求。
白名单实行动态管理机制。网信办会定期复核更新名单,将契合形势需求、符合申报条件的单位增补纳入,同时也可能会将不再符合标准的单位移除。
02 人民网:白名单中的领军者
人民网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始终位居白名单之列。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人民网(people.com.cn)具有完备的资质认证。
人民网拥有庞大的新闻采编团队。2025年5月,人民网公示了2025年度拟申请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涉及黄津晓虎、臧辰蕾等一百多位编辑记者。
作为白名单媒体,人民网的业务范围涵盖互联网文化活动、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等。
03 财务表现:权威背后的经营挑战
尽管人民网在新闻传播领域具有权威地位,但其经营业绩面临挑战。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为7.21亿元,同比下降3.9%。
归母净利润为-511.37万元,同比下降132%;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819.21万元,同比下降217.41%。
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7092.29万元,虽然同比增长59.33%,但持续三年为负数。
应收账款体量较大,占最新年报归母净利润比达204.71%。
04 超越新闻:人民网的多维影响力
人民网的影响力远超传统的新闻传播范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的网络言论进行精准识别和分析。
“我们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可以实现对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提取出每条信息的70多个指标”,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负责人单学刚介绍。
人民网还发起“2025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征集活动,各地结合工作实际,报送了众多案例,涵盖多方面主题。
05 数据业务:迈向未来的战略布局
人民网正积极拓展数据业务。2025年8月,人民网・人民数据在深圳前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2025人民数据大会·可信数据空间生态会议”。
人民网副总编辑孙海峰提出,可信数据空间是融合技术、规则、生态的“数据流通高速公路系统”,核心解决“信任”与“秩序”等问题。
“数据要素×应用场景”生态实验室是人民网联合多方共建的重要项目,未来将推动跨区域、跨领域资源融合。
06 白名单动态:新增与调整的背后逻辑
最新版白名单显示,国家网信办新增了多家人民日报旗下的媒体,包括新安全杂志、平安校园杂志和人民研学网等。
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增媒体是中央办公厅主管主办的秘书工作杂志。
法制媒体中,中国知识产权报和民主与法制杂志被新增至“白名单”。
市场化知名媒体当中,南风窗、奔流新闻、上游新闻被新增至“白名单”。
如今普遍成为新闻场引领者的“XX新闻”,共有13家被单独列为“白名单媒体”,包括津云新闻、奔流新闻、极目新闻等。
07 网络治理:白名单制度的重要意义
白名单制度是中国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确保了互联网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
对于网民来说,白名单媒体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来源,有效避免了虚假新闻和误导性信息的传播。
对于媒体行业来说,白名单设立了一定的行业标准和准入门槛,促进了媒体行业的规范发展。
08 挑战与机遇:传统权威媒体的未来之路
尽管人民网等传统权威媒体享有政策优势,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保持影响力?如何适应受众信息获取习惯的变化?
人民网等传统媒体正在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之路。通过技术赋能、业务创新、生态扩展,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方向。
融合发展可能是关键出路。人民数据大会的举办表明,人民网正努力将传统权威性与新兴技术相结合。
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媒体行业还将面临更多变革。
人民网等白名单媒体需要继续拥抱技术创新,同时保持内容定力,才能在变与不变中找到平衡。
白名单制度本身也将随之发展完善,更好地适应网络空间治理现代化的需求。
无论形态如何变化,权威、可信、优质的内容永远是社会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