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文发布
  • 统计: 已收录 971 个网站
  • 134 个网站待审核
  • 已发布 1074 篇文章

屏幕右下角的QQ头像闪烁不停,论坛签名档里炫耀着新申请的网站流量统计,一边在Admin5上刷着最新的交易信息,一边在落伍者里恳求版主“让我落伍吧”——这是二十年前,一群中国互联网草根创业者的日常。

“过去站长是实打实为用户服务,所以做同样的事情,我们会很要好。站长圈是互助的,大家强调的是共同进步。”一位老站长如此回忆道。这种彼此之间的惺惺相惜在今天动辄掐架撕逼的互联网行业早已绝迹。

十年前,中国互联网的主角还不是BAT,而是成千上万的个人站长。他们用Discuz!、织梦、PHPWind搭建起一个个充满个性的网站,在流量的蓝海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机会。

如今,Admin5的收购信息不再更新,落伍者的发帖日渐稀少,而那代站长,你们都去哪了?

站长时代变迁与现状分析

01 草根崛起:一个黄金时代的开启

回顾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2005年至2010年被认为是个人站长的黄金时期。那时,互联网还是四大门户和雅虎等外来和尚的天下,BAT还没有成长为今天的巨人。

高中生、大学生在互联网开发一个站点,甚至赚取第一桶金基本没太多障碍。

当时的站长们大多是“半路出家”,往往是学生或没有高学历的互联网爱好者。他们共同的特征是不懂技术,但借助开源系统,看完官方教程,就能买虚拟主机、域名,开通FTP,把代码传上去,安装,形成一个站点。

曹成明就是在那样的时代感召下成为其中一员的。2006年,在沈阳念大二的他一口气做了好几个网站。到他大三下学期,拿得出手的已经有三个:一个网址导航站,一个专门针对校园电脑维修的资讯站和一个同样针对校园的电商平台。

他的电商网站日均独立访问量达到三四千,谷歌PR值达到4——对个人站长而言,这算是不错的战绩。

知名个人站长卢松松曾在博客爆料,连续举办九届的中国互联网站长大会活动停摆,并且活动在去年就改了名,原来的“站长”二字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互联网创业者大会。

02 生存之道:流量变现与站长的日常

对于个人站长而言,流量变现是他们最关心的话题。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成为一名个人站长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但如何将辛苦积累的网站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则是每位站长都在探索的课题。

广告是最直接的流量变现方式。可以通过加入GoogleAdSense、百度联盟等广告平台,根据网站定位展示相关广告,按点击或展示次数获得收入。

刘滔的“浏阳之窗”就是一个典型的地方分类信息网站,平均每月就能赚取数千元的收入。

2007年7月,他加入了谷歌广告联盟,开始在自己的网站上放置谷歌广告。 “‘浏阳之窗’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与谷歌广告联盟的合作,如果没了这笔收入,网站将无以为继。”刘滔说。

站长们经营的网站,为谷歌提供了最重要的广告发布平台,是谷歌广告联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数据显示,仅仅谷歌广告联盟中的“站长”就有上十万个之多。

03 转折点:谷歌撤离与站长迷茫

2010年,谷歌宣布将搜索服务撤离中国大陆,这对严重依赖Google AdSense收入的个人站长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

自打谷歌声明可能撤离中国后,网站利润下滑速度突然加剧,从刘滔提供的账户显示,2月份从谷歌获取的广告费用才69.86美元。

作为谷歌广告联盟的一员,刘滔不得不为“浏阳之窗”寻找新的出路。他试着与亿告广告联盟和点睛广告联盟合作。

但合作却没想象中那般美好,由于这些广告联盟缺乏谷歌那样大量固定的广告主资源,所以要想短时间走出阴影并不容易。

谷歌的离开让很多中小企业尤其对外贸型中小企业失去了一个相对公正的广告发布渠道。广告主们的决定直接影响了谷歌的广告份额,更是给那些依靠谷歌广告生存的中小网站带来了生存危机

虽然谷歌自称在中国的广告业务不受影响,但搜索引擎转移到香港还是大大影响了广告主的信心。

04 移动互联网:技术门槛提高与站长落幕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创业的技术门槛大幅提高了。在曾经的PC时代,个人站长这一群体曾经是互联网创业队伍中重要的一个群体。

像hao123的李兴平,美图秀秀的蔡文胜等等,他们是最早的一批在互联网上淘金的创业者。

在PC时代,建造一个网站相当简单。网络上有很多源代码,站长只需要将源代码上传到网站服务器,对网站前端页面做些简单设计,再对网站栏目和关键词进行稍作改动,便能够做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站。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类移动应用的复制性并不强。尽管市场上也有不少可以简单生产移动应用的产品,但是App当中有很多个性化的应用必须量身打造,这就使得没有技术背景的站长难以复制PC时代的创业建站方法。

“草根站长更加务实,不会做事业只会做生意,更看重自己所经营的项目能否带来现实回报。这一方面是站长的个人视野和能力的局限所致,另一方面也是由当时的市场环境所决定的。”

05 转型之路:老站长的多种去向

那么,曾经的站长们都去了哪里?事实上,老站长的转型路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

一部分技术背景较强的站长成功转型为创业者,他们凭借对互联网的深刻理解和多年积累的技术能力,成立了新的互联网公司。

“早在2006年鼎盛时期,个人站长数量接近千万。”曹成明就是在那样的时代感召下成为其中一员的。

一些站长利用多年积累的流量运营经验,转向了电商领域。如果你的网站在某个垂直领域具有影响力,可以考虑引入电商元素,销售相关产品或服务。

同时,参与联盟营销计划,推荐合作伙伴的产品并从中抽取佣金,也是一种无需自建物流体系就能实现盈利的方式。

还有不少站长选择成为职业经理人,进入大型互联网公司担任产品、运营或技术管理岗位。他们带着自己多年经营网站的经验,在大公司里继续发挥余热。

06 启示录:个人站长的精神遗产

尽管个人站长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他们为中国互联网留下了丰富的遗产。站长时代的互联网精神——开放、共享、互助,至今仍在影响着一代互联网人。

“过去站长是实打实为用户服务,所以做同样的事情,我们会很要好。站长圈是互助的,大家强调的是共同进步。”这种彼此之间的惺惺相惜在今天动辄掐架撕逼的互联网行业早已绝迹。

站长时代的很多成功案例,如蔡文胜、戴志康等,仍然激励着很多年轻人投身互联网创业。戴志康成为80后互联网创业楷模在2006年做客《鲁豫有约》的时候,面对台下和电视机前亿万观众津津乐道自己高中成绩特别差,“全年级400多人,我排倒数第六”。

个人站长的没落,并不意味着个人在互联网创业中没有机会,而是意味着创业形式发生了变化。

在当今的互联网环境下,个人站长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多平台发展,不要忽视社交媒体的力量。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社交平台推广网站内容,可以有效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外部流量。

同时,多平台布局也有助于分散风险,即使某一平台算法调整,也不会影响到整体收入。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鼎盛时期个人站长数量接近千万。如今,他们在各行各业的角落里,偶尔会在浏览器书签中点开那些早已不再更新的网站,嘴角泛起一丝微笑。

那些在站长时代成长起来的人,如今已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创作精神已在短视频平台、知识付费领域和独立站模式中重生。

一位老站长感慨道:“我们那个时代,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角落里点亮一盏灯,也许光线微弱,但汇聚起来,就是中国互联网最初的星光。”

热门自媒体我要发软文

今日头条

国内知名自媒体平台

6

¥7.00元起

百家号

百度旗下自媒体平台

9

¥8.00元起

搜狐网

中国五大商业门户网站之一

9

¥8.00元起

网易

中国五大商业门户网站之一

9

¥8.00元起

知乎

国内知名问答社区

9

¥14.00元起

热门软文媒体我要发软文

中华网

国内重要影响力的综合门户媒体

7

¥35.00元起

中国日报网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4

¥216.00元起

人民网

国家主流媒体

5

¥54.00元起

中国网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6

¥180.00元起

网易

中国五大商业门户网站之一

8

¥25.00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