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渠道"与"平台"成为传播领域频繁出现的概念。然而,这两个术语常常被混用,导致对媒体生态的理解偏差。本文将深入探讨媒介渠道与媒介平台的本质差异、相互关系及其在现代传播环境中的独特价值。
概念本源:从词义到传播语境
从汉语词源来看,"渠道"本义为"用以排灌的水道",强调流通的路径性,形态是管道式的;而"平台"则指"供休憩、眺望的露天台榭",强调承载的空间性,形态是开放式的。
在传播语境中,渠道核心功能是输送内容,连接内容生产者和接收者。无论是无形的传输信号和网络,还是有形的媒介工具和终端,都构成渠道的一部分。传统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新兴的手机、平板电脑、VR眼镜等移动智能终端,以及社区阅报栏、LED电子阅报屏等户外实体,都属于渠道的范畴。
平台在传播学语境中则意味着资源聚合与交换的场域。早期"平台"术语应用于计算机领域,指在系统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电脑应用软件,起着承载和协调系统工作的作用。延伸到传媒领域,平台既包括媒体夜班平台、采编平台、中央厨房平台等以承载和协调采编发流程为功能的线上线下工作平台,也包括互联网企业打造的各类内容聚合与分发平台。
核心差异:结构特征与功能定位
媒介渠道与媒介平台在结构特征和功能定位上存在根本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开放性与封闭性
平台以开放、众筹、普惠、共享为特征。平台入口对于内容生产者和用户是双向开放的,这是聚合的基础。海量的内容生产者集群和用户集群在平台上共同生成内容,形成"PGC+UGC"、"原创+聚合"的新闻众筹生产模式。
渠道则相对封闭和专业。虽然渠道之间可以勾连和叠加,形成立体多元、层次分明的传播网络,但单条渠道是相对封闭的流通路径,专注于信息发布、推送与传播,功能相对单一,也因此使传播流程集中高效。
2. 传播模式与关系
渠道呈线型以及由线型交织的网状结构,连接传播机构与用户两端。即使在注重体验、反馈的循环模式下,本质上还是传播机构与用户之间"一对多"的双边互动。
平台呈闭环型、扁平化结构,没有明确的起止端。它提供的是内容和服务供应者集群与用户集群之间"多对多"的多边互动。在多极交互中,形成内容生产闭环,资源循环自成体系。
3. 功能定位与价值创造
渠道是搭载内容的直达车,核心功能聚焦于传播环节,不参与内容生产和服务提供。渠道是中性的,只负责延伸价值,更多地依赖技术和服务硬件。
平台则是资源周转的枢纽站,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平台依赖产品和服务资源,本身生产价值。平台不仅促进内容流通,还深度介入内容产品生产分发的全流程。
4. 内容监管方式
渠道属于源头管控,把关、过滤走在前端。由于传播路径相对封闭,内容监管难度较小。
平台内容监管难度大,因为内容生产主体呈海量集群规模,内容审査速度远远赶不上内容裂变速度,大多是先发后审,事中、事后监管。
典型案例分析
传统媒体的平台化转型
许多传统媒体在融合转型过程中,选择了不同的路径。有的延续媒体平台的发展逻辑,侧重于信息传播方式、媒体服务的横向跨媒体延伸;有的则向平台型媒体转型,侧重于在一个媒体平台内部各种应用、功能、服务、信息的聚合。
新華社全媒报道平台由社内人员跨部门组成生产团队,共同参与全媒体新闻产品生产,为"新华全媒头条"供应内容。在这个平台上,内容几乎全部由新华社自主生产,平台角色既是"供应商",又是"经销商",具有典型的传统内容平台特征。
互联网原生媒体平台
百度、腾讯、新浪等互联网原生企业,从一开始就以聚合资源、搭建平台为使命。这些企业旗下的媒体平台,如今日头条、百家号、企鹅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平台、新浪微博平台等,都具有典型的互联网平台特征:本身不进行内容生产,而是扮演第三方角色,致力于聚合庞大的内容生产群體和海量用户,为二者之间的媒介产品流通、信息资源置换搭建"自由市场"。
相互联系:渠道与平台的协同效应
虽然渠道和平台有本质区别,但在现代传播环境中,二者又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协同效应。
渠道是平台的基础设施。成熟的平台可以拥有自己的渠道,一个平台也可拥有多个渠道;平台资源需要通过渠道分發,平台价值需要通过渠道延伸。因此,在媒体融合进程中,渠道融合与平台融合并非完全的并列关系,更多是一种递进关系,即平台融合是渠道融合的升级阶段。
平台型媒体区别于媒体平台的重点在于其自身的开放性与聚合性。媒体平台侧重于信息传播方式、媒体服务的横向跨媒体延伸,而平台型媒体则侧重于在一个媒体平台内部各种应用、功能、服务、信息的聚合。
从某种意义上说,平台型媒体是媒体平台的高级发展阶段,其开放性、包容性、聚合性适应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场景+平台"的发展逻辑,从长远来看,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发展趋势与挑战
1. 渠道专业化与智能化
人工智能、大數據和算法盛行,通过挖掘用户数据形成用户画像,使渠道从信息发射端开始,实现智能分发、精准推送。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又使渠道在信息接收端向全能型、集成化方向拓展,以前由不同渠道搭载的图文、视频、语音等内容,现在由同一渠道传送和呈现。
2. 平台生态化与服务化
现代媒体平台正朝着生态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如浙报集团打造的"樞纽型媒体平台"、湖北广电集团打造的"长江云"等规模庞大的区域性生态级媒体平台,不是简单地向用户提供内容和新闻信息服務,而是整合政务、商务、公益等社会系统资源,连接社会各方服务主体。
这些平台立足政务资源优势,深度介入本地智慧政务、智慧城市建设,形成平台、用户与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联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将用户与整个社会系统连接,超越了传统的传播循环模式,更偏向于传播学中所说的"社会系统模式"。
3. 盈利模式差异
渠道和平台在盈利模式上也存在显著差异。渠道通常通过内容销售、广告投放或渠道租赁等方式获得收益;而平台则通过促进交易、抽取佣金或提供增值服务等方式实现盈利。
结语
媒介渠道与媒介平台并非一回事,而是存在着本质区别又相互关联的两个概念。渠道是流通的路径,负责内容的传输与送达;平台是聚合的场域,促进资源的交换与循环。在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理解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于制定有效的传播策略、构建健康的媒体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技术的发展,渠道正变得越来越智能化、集成化,而平台则日益生态化、服务化。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需要在渠道建设和平台构建两个方面同时发力,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渠道保证内容的有效触达,平台促进资源的良性循环,二者协同作用,共同推动传媒产业的持续发展。